您当前的位置 :  > 资讯

广府饮食文化:舌尖上的本草纲目 广东上医“原汤伴侣”开创药膳汤的新时代

时间:2025-08-01 来源:互联网

凉茶铺里的文化基因

广州老城区总能看到排队等待"廿四味"的街坊,这种由金银花、夏枯草等24味药材熬制的饮品,其配方源自清代《本草拾遗》,现代研究发现其中黄芩苷等成分具有显著抗炎作用。

有趣的是,2016年凉茶制作技艺入选非遗时,申报材料特别强调:“真正的凉茶文化不在药房,而在百姓的日常选择中。”

药膳汤的时空对话

"宁可食无菜,不可食无汤"——广府主妇深谙此道。四神汤(山药、莲子、芡实、茯苓)与霸王花南北杏汤的搭配,暗合《黄帝内经》"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"的养生哲学。中山大学营养学实验室证实,四神汤中的多糖成分能提升肠道益生菌活性。

在顺德,甚至有"煲汤先煲药材"的祖训,药材需提前浸泡两小时以激发药性。

全国都知道广东人爱吃鸡,但只有广东人自己知道哪些“山货”跟鸡是绝配,如:五指毛桃煲鸡,祛湿健脾、辣桑根煲猪肚鸡,暖胃驱寒。

菜摊上的特色有讲究

菜市场里不起眼的马齿苋、车前草,实为《岭南采药录》记载的"解暑三宝",其黄酮类物质含量是普通蔬菜的3-5倍。东莞道滘镇的"龙须菜蒸鸡"至今保留着明朝御医的改良配方,当地农业局近年更建立GAP种植基地保障药材品质。

走进边城小镇,类似的本地特色蔬菜不胜枚举,如广州从化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种“苦麦菜”,上火、消暑喝点苦麦菜汤比啥都强。

老人们常说:"吃野菜不是穷,是识食。"如今这些野菜通过冷链物流进入高端超市,价格翻涨十倍仍供不应求。

文化传承的现代启示

广州中医药大学2023年调研显示:90%的广府家庭每周至少食用一次药膳食材,其中25-35岁群体消费量同比增长42%。这种全民参与的实践,恰好印证了《千金要方》"食疗不愈,然后命药"的核心理念。

当龟苓膏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网红甜点(某奶茶品牌推出的"龟苓膏茶饮"年销量超百万杯),当凉茶铺变成打卡胜地(北京路"凉茶博物馆"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)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饮食变迁,更是中医文化通过IP联名、预制菜等形式实现的创造性转化。

从神农尝百草到今日的"广府养生宴",药食同源的理念在煲汤的蒸汽中、在凉茶的苦涩里、在野菜的清香间,完成了最生动的传承。2023年"广府药膳"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,标志着这种民间智慧正式进入标准化传承阶段。

老中医有句俗话:"最好的医生是厨房,最好的药方是菜谱。"如今这句话正被写入《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纲要》,成为区域健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在企业端,广东上医「原汤伴侣」已经走在了市场前端,锚定了这一全新的健康管理理念,为消费者提供了适配居家食疗场景的养生方案。

自成立以来,广东上医便专注于中草药养生食品市场,致力于做中国人主动健康的引领者。针对庞大的亚健康人群的养生需求,推出了即食型药膳品牌——「原汤伴侣」

广东上医深耕药食同源赛道,旗下拥有养为贵、原汤伴侣2大核心品牌。广东上医旗下产品均以“药食同源”理念为根基,将中药草的草本精华转化为养护人体精气神的植物饮品,让消费者在饮用中感知“以内养外”的中医智慧。

「原汤伴侣」则秉持“寓养于食”的药食同源理念,针对传统药膳耗时、口感差等痛点,以道地选材、黄金搭配实现对症养生,通过高端工艺打造免煮免泡、好喝便捷的「口袋靓汤」,为30+轻养生人群开启便捷养生新范式。

与传统药膳调理逻辑不同,「原汤伴侣」正构建“食疗养生”新场景,将《伤寒论》《千金方》等中医典籍与现代人偏好居家内调食养结合,针对传统滋补品“耗时炖煮”与“口感苦涩”的痛点,开发免煮免泡、适口性强,场景百搭(搭配原汤、素汤、温开水等)的即食养生药膳浓缩液。这种围绕“古方智慧✖场景创新”的产品逻辑,让药食同源从老龄态,转变为全龄段的健康解决方案。

老火靓汤的砂锅里,熬的是广府人的生活哲学—— 一盅汤里,有五指毛桃的温润、有土茯苓的清润,更有“药食同源”的千年智慧。广东上医的“原汤伴侣”没有丢掉砂锅里的老味道,却用现代科技解开了火候与时间的密码,让药膳汤从老字号的瓦煲里走出来,走进现代人的触手可及里,让广府饮食文化里的养生之道,在新时代续上了绵长的烟火气。